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召开发布会,发布本次助残日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发布会上还介绍了科技助残工作进展和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中国残联计财部副主任刘立军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应用部署、实施力度,《“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对科技助残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十三五”以来,科技部将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辅具技术、残疾预防、残疾人体育等领域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残联组织并实施的7个项目吸引了2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24家企业参与到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同时,近五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助推助残科技研究、应用。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在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中国残联将着力推动完善科技助残工作顶层设计、推动完善助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残疾人领域科技研发、推进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组织开展好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实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残联等15个相关部门日前专门印发《关于开展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权益保障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推动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按照各自职责,聚焦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创新成果支撑残疾人工作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更多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发布会现场介绍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助力残疾人肢体康复的AI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残疾人改善功能障碍的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助力听力残疾人“看见”声音的智能语音转文字技术、助力听力残疾人听到声音的国产化人工耳蜗、助力听力残疾人无障碍获取信息的增强现实技术、助力盲人“看见”图形的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技术、帮助上肢残疾人实现手部精细运动的智能假肢、帮助下肢残疾人自然行走的智能动力下肢假肢、解决脊髓损伤残疾人排尿困难的神经调控康复装置等各领域助残科技创新进展受到媒体关注。
据悉,今年助残日期间,各级残联将聚焦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助残日活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将开展“孤独症前沿科技会议”暨孤独症关爱之家公益活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开展听障儿童康复科普知识专题讲座直播,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举行视障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无障碍剧场上线和电影《热辣滚烫》无障碍版首映等活动。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将赴基层开展《我的梦》《千手千眼》公益演出。浙江省将举办长三角康复辅具创意创新大赛和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北京、吉林、甘肃、四川、西藏等地也都将举办科技助残活动,发布科技助残成果。